虛舟行
宛儒畫廊,台北
2021年10月2日至11月14日
虛舟動靜之間,俱成精神家屋

文|張禮豪


「虛舟動又靜,忽似去逢時。觸物知無迕,為梁幸見遺。因風到此岸,非有濟川期。」

──唐代皎然《南池雜詠五首之一》

魏晉以降,隨著大一統的封建制度逐漸崩解,面對政治時局的詭譎多變,許多文人士紳不願再受世俗價值羈絆,轉為積極追求自我生命丰姿的展現,大幅地助長了高度推崇不拘禮教、率性自處,乃至於怡情山水,以臻避世離俗之境的老莊思想在一時之間蔚為風潮,進而替藝術文化的勃興提供了有利且肥沃的土壤,也為後來山水詩、文人畫的興起及盛行,立下了千年不易的基調。

「虛舟」一詞便是沿此一歷史脈絡發展下來應運而生的產物。在莊子《列禦寇篇》中便已提到:「飽食而遨遊,汎若不繫之舟,虛而遨遊者也。」即透過無人的舟船泛遊江湖河海之意象,來象徵無所執念,直至逍遙忘我的精神境界。而無論是隨類賦彩、點染丹青,或者是墨分五色、計白當黑,書畫一門在悠遠的歷史演變中除去畫藝的優劣高低不計,創作者是否懷有復歸自然、蕩然肆志的才性與心境,往往更為識者所重所賞的關鍵所在。

與造物同體,藝從性情出

職是之故,此次「虛舟行」一展共匯集台灣藝術家楊自然、吳繼濤、柯偉國、楊自然、陶綱、林莉儷以及香港藝術家麥翠影等六人,而展覽的主要題旨,一方面既是前述文人暢懷言志的傳統精神再現,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全球至今仍處於疫疾未歇、交通阻斷的現實景況下,試圖勾勒出人們對於遠行他方以至於追求現世安穩的移情投射。

卜居彰化秀水多年,身懷厚實書畫基礎的楊自然的創作多從土地、生活而來,舉凡路上擦肩而過的人、被棄置在路邊的破舊物件,或是飄過樹梢的雲朵等等各類題材,都在他隨心所欲的筆墨勾勒點染下,如同日常記事一般地展現出全然自在無礙且不拘一格的藝術風貌。如展出的《山》一作純以濃墨塗抹出幾何抽象的山形,上方則以圓墨點成晴日,散發出十足的天真逸趣。

吳繼濤所作多以曲折複雜的海岸岬角地形入畫,卻並非一味地寫實,而是透過精心佈局來抒懷暢意。他經常以墨色層疊加上細筆皴擦,使畫面在山重水複、疏密濃淡之間流露蒼茫渾厚之氣,可謂深得叔明意趣。舉例來說,展出的近作《萬人如海一身藏》採用日本金潛紙版繪寫自遠而近的暮色四合,將黑夜來臨前的絢爛展現地一覽無遺;而尺幅不大的《臥遊.千巖》、《臥遊.山寂》兩作雖係寫石,可在咫尺間卻盡得壯闊之概,同時也遙遙呼應了歷來文人澄懷臥遊以超脫世外的「海上仙山」敘事想像。

出身基隆書畫世家,陶綱對傳統山水繪畫的認識不在話下,也於造境上持續鑽研,試圖能入古出新,帶來屬於當代的視野。這次展出之作多為揉合實景與想像的山水景致,像是《那一片寧靜的嚮往》一作在其理性的佈局安排及多重媒材的巧妙融合運用下,隨著視角的變化與光線的游移,畫面中的山水流瀉出猶如攝影底片黑白反轉、明暗對比強烈的影像質地,將觀者帶往寂冷空曠的他方異境。

同萬化冥合,遊於是乎始

來自香港,麥翠影與台灣藝術圈長年交好,亦曾多次在此地展出。熱愛自然的她嘗言:「我透過紙、筆、墨,把綠色的喜悅發揚光大,映照一個寧靜致遠而非行動至上的世界。」因此,她筆下所作向來深喜搭配淡雅色彩的運用,任簡約細膩的筆觸如植物般不斷在畫面上茂密綻放,像是展出的《黃花開》、《青草地》等作乍看抽象難辨,卻無一不是生機勃勃的氣象,也展現了其人豐沛的創作能量。

與麥翠影恰成對照,對柯偉國而言,樹木不但具備穩定土壤、調節環境與維持生態系平衡的功能,更是藝術文學中堅韌不拔、勁節高風的重要象徵。因此,他一直勤於走訪遍佈全台各地的參天大樹,也成為近期創作的關照重心。展中,同享《共生之華》題名的兩件作品視樹為人,柯偉國為它們留下莊重挺立的寫像,可以充分感受到其對不假人力、自然形成的樹木美感深深癡迷。銳意為此展畫就、逾四米的《如夢之夢》長卷以勁筆細膩繪寫群樹連綿成林的森羅景象;全件濃淡層次分明,彷彿《桃花源記》中「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」的另類寫照,藉此回歸到「木未成舟」的初始狀態,進而返照個人創作的初衷所在。

林莉酈的創作大多透過細膩柔和的渲染筆觸,引領觀者進入瀰漫著一股潮濕與氤氳氣息,且充滿時間感的畫面裡。這次從較早以前的《屋形舟》到特地為此展量身打造的幾件以「渡船頭」為名的系列作品,恰恰也能看出她從描繪個人生命經驗的諸多遭逢,過渡到轉向回應如「一岸二水」之山水繪畫傳統如何呈現當代觀點的幽微變化。至此,記憶裡乍現的物件或片刻都在朦朧似夢的景致中顯得格外寧靜美好……

可以說,這幾位藝術家都各自體現了他們對於文人書畫傳統的理解與再創,細賞他們任真自然、純乎一心之作,除得以暫時遠離世俗喧囂,在超越功利的審美造境中得到稍許慰藉之餘,想來你我亦當更能體會世間諸事萬物都是因緣自起、非期而遇,猶如虛舟無論行止動靜,都詩意地展現了不在亦在的心境感悟與永恆的精神家屋嚮往。
展覽照片
藝術家
吳繼濤
楊自然
麥翠影
陶綱
柯偉國
林莉酈